「兩個油漆匠」是1990年的國片,
內容大概是兩個生活像狗屎的老少油漆匠在樓頂互相吐苦水,
但因為梯子懸空被人以為要跳樓,引起群眾圍觀,
他們乾脆就假戲真做和下面的人鬧了起來,
是一部反映時代、笑中帶淚的黑色喜劇。
記得當時看孫越坐在梯子上充滿戲味的無奈表情,讓我好鼻酸,
1990年的我,不知道什麼是生活的身不由己,什麼是柴米油鹽、期貨斷頭,
但知道什麼是愁滋味,什麼是像頭痛一樣的情感酸楚,

你知道明天也許會好一點,但現在很痛,停不下來。

《A Long Way Down往下 跳》是ISA送的書,
那時候感動的原因,除了書名以外,是外面有包書套,
不是小時候那種完全不合身的廉價書套,
而是好像老師傅幫你手工量身訂做的西裝一樣,非常合身又好看。
(只是你吃喜酒夾龍蝦的時候如果穿著它,腋窩那邊就會裂開)

一如往常,ISA如果要我看一本書,就不太喜歡跟我講書介,神神秘秘的,
好像那本書讓她得到幾次性高潮一樣。
看完時想了想,幹,也許這本書本來就附書套。

直到最近才看完的原因,是收到那陣子,我不確定看完會不會往下跳,
當時我想:
如果它是一本會讓我看完以後不想往下跳的書,那我可能不想那麼早看;
又或者它是一本讓我看完以後更想往下跳的書,那好像也不能現在看。
至於現在為什麼拿起來看完,
因為我連看之前想不想要往下跳都不太確定了,想知道看完以後的想法,
事情就是這麼簡單而複雜,顯然我也講話Nick Hornby了起來。

開頭的場景是倫敦一棟名叫頂尖大樓的建築物樓頂,時間是眾人狂歡的除夕夜,
四個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不約而同要在那裡自殺,
卻因為一些愚蠢的細故(爭奪使用梯子跳樓的先後順序等等)產生互動,自殺的焦點開始模糊,
後來這些人彼此碰撞產生了一些火花--
是打火機點不起來那種,不是一般形容那種爆炸型煙火。

這樣的開頭像極了日劇《世紀末之詩》,
主角在準備跳樓時看到對面大樓也有人要跳,想借打火機又失敗,搞半天最後就下樓了;
又或許他媽的很多電影小說橋段都是這樣開始,不必大驚小怪,最後大家都會下來,
重點是你自己看完之後會不會從頂樓走下來、把木炭拿來烤肉。

國中時期,我常常站在四樓以上的高度往下盯著地面看,
其實我很怕高,會一直很緊張,卻又忍不住往下看,
而且我有高達2.0的遠視,草叢的吹拂都看得一清二楚,好像水泥地就在眼前那樣吸引著我,
後來我才明白,不只是害怕意外摔下去,而是害怕另一個非常想要「立刻下去」的我。
那個時期不知道為什麼,同儕之間流行在校園建築物間跳躍,誰跳下的高度越高越勇敢;
我也在那個時候從活動中心二樓往下跳,那比一般的二樓高一些,
而我沒有正確落地,傷到腳踝和脊椎,從此試圖抗拒這種死亡的吸引力。

長大看到《完全自殺手冊》,它說起始點超過十樓且中間不要撞到其他障礙物,跳樓就不會痛。
聽起來很合理。
因此我又為了訓練跳樓的勇氣去坐六福村大怒神,
坐椅的視角是平視的,但我選擇往地面看,想知道往下墜落那種感覺,
很快、非常快,像看快轉影片,只有幾秒鐘,
在上面的恐懼讓我知道我鐵定會猶豫,不適合跳樓自殺。

也許是ISA,也許是書名,我分次在心靈確定沉澱的情況下看完這本書,
跟品酒師會忌口,測毒品純度的專業混混要先清洗鼻子一樣的態度,確立這本書對我的影響。
但那感覺有點模糊,
有部療傷狗屎《Under the Tuscan Sun托斯卡尼艷陽下》,
它讓觀眾以為鳥事都會像神蹟一般好轉,最後卻更失望;
在你更失望的時候,再給你一碗肉羹冬粉,你他媽吃起來竟然像在吃魚翅一樣爽,
這就是真實的人生,這本書也給我相同的感覺。

對於會不會往下跳、是否受書影響而改變人生觀,我不是很確定,
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書中提到一個新聞:
有一名男子從舊金山金門大橋上跳海自殺(270英尺)但奇蹟生還了,
他說在空中第二秒的時候,就突然體悟到沒有任何事情無法面對或解決不了;
記得Discovery還什麼節目曾提到,部分跳樓自殺者的手指是爛的,
他們因為後悔而試圖抓住東西,一路磨著直到摔成肉餅,
因此這段話很有說服力、也很感人,讓我蠻想得到那個空中高潮,喔不,是體悟的瞬間。

值得想想的是,尋死除了逃避問題與傷痛、挫折以外,真的沒有別的了嗎?
我只知道,無論如何我不會選擇跳樓,
因為我一定會在樓頂猶豫老半天,然後把一樓訕笑的群眾看得太清楚,
最後為了痛毆他們而下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火柴人 的頭像
    火柴人

    火柴格分裂

    火柴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